建水紫陶,别名滇南琼玉,云南省建水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品特点建水紫陶特点是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并以传统中国书画为主要内容进行装饰。
建水紫陶,别名滇南琼玉,是云南省建水县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一、产品特点
原料与工艺:建水紫陶的陶泥取自境内的五彩山,这种陶泥含铁量高,使得成器具有硬度高、强度大的特点,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时会发出金石之声。其制作工艺包括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等六大工艺流程,其中湿坯装饰和雕刻填泥是其独有的特色工艺。
外观与质感:建水紫陶经无釉磨光后,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其品相高雅,书画与陶坯融合为一个整体,互为映衬,互相彰显。
文化内涵:建水紫陶不仅是一件实用的陶器,更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载体。诗书画印、篆隶行楷,山水、人物、花鸟、瓜果等元素都可以装饰在紫陶上,使其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二、产地环境
建水县地处滇东高原南缘,地势南高北低,拥有适宜制作陶瓷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其土壤分为多个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其中紫色土等土类非常适合制作紫陶。同时,建水县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为紫陶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历史渊源
建水紫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新时代晚期。在龙岔河谷的西汉古墓葬中发现的紫陶残片表明,距今2000多年前,建水碗窑村就有了原始的制陶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建水紫陶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并融合了当地的地域文化与历史传承的智慧。在发展历程中,建水紫陶不仅成为记录生活的载体,更承载了社会发展、历史沧桑的痕迹。
四、产品荣誉
2008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6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水紫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五、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建水县积极探索紫陶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实现非遗保护制度化、体系化、常态化。通过“师徒制”“家族式”模式以及企业和中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紫陶人才技能素质得以提升,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建水县还创新保护方法,搭建区块链溯源认证系统,破解名家名作保护难的问题,实现建水紫陶可认证、可追溯。
此外,建水县还积极推动紫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展销会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建水紫陶。这些努力不仅促进了建水紫陶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工艺、高雅的品相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建水紫陶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光彩。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联系邮箱:791040788#qq.co m